当交通遇上机器人
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
在重庆交通大学
有这样一支科研力量
他们锚定技术极限
对标国际前沿
以“机器人+”驱动交通产业跃迁
他们就是
交通机器人融合创新研究院

我们的诞生,是时代的“必选项”

交通机器人模拟应用场景
在“交通强国”“制造强国”战略引领下,未来交通正朝着智能化、无人化、协同化方向飞速发展。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正成为推动交通变革的关键力量。
重庆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立足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成立交通机器人融合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国际化、工程化、标准化”的交通机器人创新高地与成果转化基地。

交通机器人模拟应用场景
不跟风,我们只定义赛道
研究院以“立足交通机器人细分领域,引领未来交通技术变革”为使命,构建“基础研究—场景验证—标准输出—产业反哺”的创新闭环,推动交通机器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面突破。瞄准未来交通科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行业与区域特色的交通机器人创新高地和人才培育高地。

机器人类型矩阵
三大研究方向
↓ ↓ ↓
交通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
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机器人研发及应用
交通装备智能运维机器人研发及应用

三大研究方向
背后的“最强大脑”天团
研究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固定成员46人
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
汇聚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
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巴渝学者等多名高层次人才
晒一晒我们的硬核“战绩”
研究院已在多个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


交通机器人应用场景
成果一
机器人高性能感知与驱传控关键技术
研发了三维力/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现交互力和振动加速度高精度测量,支撑复杂装配环境中机器人精准控制和精细化作业。研究 FBG 柔性封装触滑热觉多参量复合感知机理,提出了空间交错互补级联 3D 构型多元复合柔性感知网络构建方法,设计了应变增敏的多信息感知单元,解决了触滑觉复合感知信号交叉敏感问题,空间感知灵敏度和分辨率提升 30%。研发特种机器人驱传控一体化动力模组、自主感知规划与环境自适应运动控制技术,实现复杂环境巡检工程应用。
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26件
软件著作权5件
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成果二
桥梁智能仿生机器人研发及应用
面向交通基础设施的非结构化场景检测,构建“仿生机构-智能感知-群智控制”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以系统性突破检测可达性、感知精度和协同控制三大瓶颈,形成了全域自适应的仿生机器人集群设计、高精度多模态融合感知、机器人集群的高效协作和快速响应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多场景下的工程应用。
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13件
软件著作权3件
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桥梁智能仿生机器人研发及应用
成果三
特大桥梁智能检养装备与机器人
面向特大桥梁塔内、梁底、梁内智能检养需求,提出了加权在线样本更新和改进转换模型的目标识别跟踪方法,实现了目标长时跟踪与检测,研发了特大桥梁检养智能装备与系统,在苏通大桥、深中通道等实现示范应用。
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特大桥塔内智能巡检装备(SC200系列)
评价为国际先进
承担科研项目5项
发表 SCI/EI 检索论文40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9件、软著6件

研究院将以
“高科技、高视野、高目标”为起点
持续推动
技术策源
突破“卡脖子”技术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学科建设
支撑机械工程
与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
产业赋能
孵化中高端交通机器人产品
引育标杆企业
交通机器人融合创新研究院
不仅是技术的策源地,更是未来的塑造者
在这里
机器人不再只是机器
而是连接交通与智慧的桥梁
是推动中国交通走向世界的“新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