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未来交通”,你是否会想起电影里风驰电掣的地下管道列车,或是跨越山海的“水中走廊”?这些曾停留在科幻蓝图里的场景,如今正被一群科研人搬进现实。重庆交通大学轨道-隧道-管道综合交通工程技术融合创新研究院(简称“隧轨管”研究院),就是这场“交通大片”的幕后推手。
它不追逐传统赛道的重复研究,而是提前锚定低真空管道磁浮、交能融合、悬浮隧道等前沿方向;它不满足于实验室里的理论突破,更要让技术落地生花——从拿下重庆史上最大国拨经费的跨座式单轨项目,到推动百亿级产业落地,再到构建“交通 + 能源”的绿色协同体系,每一步都踩着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的节拍。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未来交通孵化器”,看看那些改变出行方式的黑科技,究竟是如何从图纸走向现实的。

硬核名片:“隧轨管”研究院是谁?
轨道-隧道-管道综合交通工程技术融合创新研究院(简称“隧轨管”研究院),是重庆交通大学面向未来交通前沿技术发展与新交通技术需求,打造的新型科研创新平台。
研究院跳出传统科研框架,锚定“区别传统原始创新、提前切入未来布局、介入未来交通场景、迅速培育新兴方向”的核心建设目标,以“提前布局未来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实现学校科研增量”为抓手,以“开展非传统性前沿性研究”为实施策略,精准推动学校新兴学科布局,助力交通学科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弯道超车,致力于建成国内领先的“轨道-隧道-管道”融合技术创新平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

“隧轨管”研究院课堂和实践展示图
战略锚点:为何要建这样一座研究院?
“隧轨管”研究院的成立,既是响应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顺势而为”,也是填补学校学科发展空白的“精准发力”。
紧扣国家与地方发展大局
对接国家战略:精准响应《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推动储备低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系统、悬浮隧道技术”的要求,助力国家交通前沿技术储备与落地。
服务地方发展:围绕重庆市“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完善能源输送管道网络”等规划,直接服务于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高端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区域交通产业升级。
补齐学校学科发展短板
重庆交通大学致力于打造“陆水空轨管”全交通学科门类,并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目前学校“陆、水、空”学科建设已相对成熟,但“轨道交通”学科发展略显缓慢,“管道交通”学科尚未统筹推动。
研究院的建设,可助推学校形成新的科研与学科增长点,支撑学校向“智能交通、多式交通、交能融合”领域的战略转型,进一步发挥学校交通智库的服务效能。

“隧轨管”研究院参与研究风力系统和融合能源互联网展示图
前沿赛道:三大方向解锁未来交通
研究院聚焦交通前沿科技,围绕“低真空管道磁浮、交能融合、悬浮隧道”三大核心方向,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每一项突破都将重塑未来出行方式。
地下“超级高铁”:低真空管道磁浮技术
深耕地下低真空管道磁浮系统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重点攻克三大难题:
管道-轨道-隧道一体化设计理论及建造技术;
管道-轨道-隧道结构健康检测与性能提升技术;
应急抢修与紧急救援装备研发;
通过技术突破,让地下高速交通既“快”又“安”,为未来“超级高铁”落地铺路。
绿色交通“能量中枢”:交能融合技术
以“推动交通绿色发展”为导向,探索交通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核心研究内容包括:
交通与新能源融合体系构建;
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关键技术研发;
源-网-荷-储系统仿真试验;
目前已在“多源多态融合能源互联网、高空风力发电、轻量化轨交与新能源融合体系”等领域取得进展,推动交通场景实现“自我供能、绿色低碳”。
水中“悬浮走廊”:悬浮隧道技术
打破传统隧道建设局限,聚焦悬浮隧道的全生命周期技术研发:
悬浮隧道先进设计及制造技术;
悬浮隧道全寿命周期性能评估与安全保障技术;
悬浮隧道智能监测与智慧运维技术;
为跨江跨海交通提供更灵活、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隧轨管”研究院部分代表性成果和荣誉展示图
亮眼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跨越
成立以来,研究院以技术实力打破壁垒,多项成果实现“从科研到产业”的落地转化,彰显创新价值。
跨座式单轨交通:拿下“重庆史上最大国拨经费项目”
技术突破:世界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八编组大运量跨座式单轨列车”与“宽轮距跨座式单轨车辆”;
重大项目: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研发”,获重庆市历史上国拨经费最大的国家级重大项目;
产业价值:相关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动重庆建成“单轨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地”,创造产值超百亿元;
荣誉认证:制定《单轨转向架通用技术条件》3项核心技术标准,成果“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交能融合: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体系
以“交通+能源”融合为核心,形成“交通导向的多源多态新能源微网‘源-网-荷-储’协同运行与控制”技术体系,重点研发:
高空风力发电装备;
面向轻量化轨交的小型能源路由器;
基于轻量化轨交的交直流混合微网互联技术;
推动交通与能源的“双向赋能”,为绿色交通提供技术支撑。

“隧轨管”研究院部分代表性成果展示图
未来可期:让交通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
未来,“隧轨管”研究院将继续以“突破前沿技术、赋能交通发展”为核心,在“低真空管道磁浮、交能融合、悬浮隧道”等领域持续攻坚,推动更多“交通黑科技”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建设交通强国、赋能重庆“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创新动力。

“隧轨管”研究院部分代表性五大成果展示图
隧轨新锐向度通途
关注“隧轨管”研究院
用技术定义未来出行
用突破点亮交通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