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时政要闻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匠心筑桥 梁接未来”:“杰出校友回母校”之大国桥梁工程师的使命与传承主题活动在重庆交通大学举行

日期:2025年11月06日 15:15 作者:宣传部 校团委 研究生实践团 彭鑫羽、邵琼 来源:校团委、土木工程学院、离退休处 点击率:

桥梁飞架、连通天堑变通途,匠心凝聚、铸就时代之丰碑!为积极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2025年11月5日下午,由教育部关工委指导,重庆市教委关工委主办,重庆交通大学承办的“杰出校友回母校”主题活动——“匠心筑桥 梁接未来”大国桥梁工程师的使命与传承,在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隆重举行。

活动中,交大师生们共聚一堂,聚精会神地聆听港珠澳大桥、花江峡谷大桥等国家超级工程的建设者以及深受学生爱戴的老教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分享亲历的珍贵感悟。活动充分借助“五老”资源优势、杰出校友励志示范和跨越年龄的深度对话,将“两路”精神和工匠精神深深融入交大青年学子的血脉,激励着交大学子信心满满面向未来,踌躇满志奋发进取。

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杨贵仁、副秘书长杨勇,重庆市关工委副主任薛竹,重庆市关工委副主任、市教委关工委主任帅逊到场指导;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全国十大桥梁人物孟凡超,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获得者杨健,全国十大桥梁人物、关工委“五老”代表、学校“公益小桥”团队负责人向中富教授出席活动并作主题宣讲。

与此同时,来自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波市和四川省、云南省等1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关工委负责同志以及重庆各高校关工委负责同志出席了活动。

铸魂育人,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对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介绍了学校建校发展历程及近年来扎根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战略取得的丰硕成绩。宫辉结合“注重铸魂育人、在强化思想引领上‘把准脉’,注重托举成长、在服务实际需求上‘用真情’,注重协同聚力、在构建工作格局上‘织密网’”三个注重,讲述了学校关工委强化“党建带关建”,持续点燃青年师生理想之火的办法举措,着重阐述了学校运用“两路”精神育人园等文化场馆、智慧教育中心等实践场景、“母校+校友”等体制机制,在铸魂育人、积极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特色与成效,希望以活动为契机,以名师大咖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探索的勇气、报效家国的情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激励交大学子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方向、锤炼过硬本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杨贵仁在活动致辞中谈到,我国每所高校都有一大批自己的杰出校友,他们矢志报国的理想追求、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品德风范,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具有独特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母校学生更是人生榜样。杨贵仁介绍了教育部关工委启动“杰出老校友回母校”活动的背景意义和取得的育人实效,并表示,希望以活动为契机,增强省(区、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持续提高对“杰出老校友回母校”活动育人价值的认识,让活动在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立志成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愿同学们牢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接续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以杰出校友为榜样,刻苦学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答卷。”

主题分享,珍贵经验薪火传递

桥梁的伟岸,源自设计者心中的山河丘壑与毫厘必争的专业执着。主题分享阶段,孟凡超、杨健、向中富三位校友深情分享奋斗经历和珍贵经验,让交大学子切实感受到大国工匠们的使命与担当。

“这里,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是我梦想的摇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全国十大桥梁人物、桥隧78级校友孟凡超以“工匠精神”为引谈到,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如同匠人面对作品时心无旁骛,倾注全部心血。是“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是“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在不断打磨与锤炼中追求极致的完美。更是“扛重担,闯新路”的使命担当,在时代浪潮中勇挑重担,开拓创新。

孟凡超将“母校求学奠定专业基石,初入职场践行一丝不苟和铸就国之重器、诠释工匠精神”的艰辛经历与专业执着娓娓道来,寄语交大青年学子:永葆热爱之心,热爱所学的专业,热爱未来将要从事的事业。夯实专业之基,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过硬本领。锤炼严谨之风,养成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习惯。勇立创新之志,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拘泥于既有模式,用创新引领交通行业的发展。胸怀家国之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认识到未来笔下的蓝图、手中的工程,连接着国家的动脉,承载着人民的幸福。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获得者杨健从专业填报的故事谈起,以自身经历讲述着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工程实地,事无巨细绘图、精益求精测量、风雨无阻磨炼的事迹。从黄河到澜沧江,从家乡路网到花江峡谷大桥,杨健将成长发展的细节烙在了每一位在场交大学子的心中。

杨健用认真学习及长时间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寄语同学们:工作切忌简单、机械的重复,要实现复利效应,每一个项目都要注重积累,为将来的工作实现乘数或指数效应。要去弄明白以前为什么这样,规范为什么这样要求,现在是否有了新的问题,可以做何种改进与提升。

“人生更多应是坚持选择,一路走下去,你一定会从中发现乐趣,并成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一定会收获别人发自内心对你的尊重。虽然每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但努力拼搏,这个世界便留下了你们来过的痕迹!”

“42年来,我坚守讲台、初心不改,因为我深知,造桥需先育人!”全国十大桥梁人物、关工委“五老”代表、学校“公益小桥”团队负责人向中富教授从42年的坚守为引,如数家珍将教学、科研与实践过程中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历尽相道来,并讲解了出版全国首部《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等专著,参与重庆复线桥、朝天门大桥等数十座桥梁建设咨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依托科研、技术咨询与工程实际养成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实战与创新技能的故事。

向中富特别提到“小桥大爱”公益桥搭建的故事,在他看来,工程实践与育人早已合为一体,每一座建立的小桥都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学生走进深山,桥墩立在地上,匠心立在心中。向中富说,作为一名桥梁人,就是要以桥为媒,开辟文化育人的新路径。愿同学们践行“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突破、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通过不断的知识与实践的积淀,在心中建起连接知识与现实、贯通科学与人文、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无形桥梁,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更多的青年力量。

师生面对面:一堂跨越代际的“桥梁金课”

主题分享后,同学们围绕桥梁美学、技术创新、职业成长与社会责任等话题,向三位校友踊跃提问。

孟凡超以港珠澳大桥为例,阐述了桥梁作为“技术与艺术结合体”的文化内涵,强调青年工程师应在扎实专业基础上提升美学修养。

杨健结合花江峡谷大桥等新时代工程,指出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鼓励学子拥抱科技、跨界融合。

向中富则分享了“无止桥”公益项目中青年学子的感人故事,彰显出工程师服务社会、传递温度的责任担当。

在职业规划与行业前景探讨中,三位校友一致认为,土木行业正从高速建设向“高质量、精细化、国际化”转型,青年工程师未来更需具备创新意识、跨界能力和国际视野。他们鼓励交大青年学子:坚定专业热爱,夯实理论基础,主动适应行业变革,在“养护并重”“智能建造”等新领域中实现新的作为,开辟新的天地。

本次活动在充满传承与期许的氛围中顺利落下帷幕。在尾声阶段,三位优秀的交大学子代表怀着崇敬之心,将自发为心目中的偶像手工制作的素描肖像画赠与三位校友,这不仅仅是一张精心手绘的大师肖像,更是交大青年一代对前辈的敬意,对他们卓越贡献的礼赞,也是活动主题“薪火相续”的真诚表达。

活动还举行了温馨的赠书环节,三位杰出校友将凝聚毕生智慧与经验的亲笔签名著作赠予青年学子,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匠心嘱托。

“匠心筑桥”,筑的是联通天堑的实体之桥,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之桥。此次“杰出校友回母校”活动,不仅是一场对话,更是一次使命的交接,深刻表明:大国工匠精神的薪火,必将在“老一中一青”的无缝接续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汇聚成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向着更广阔的未来,飞架跨越,梁接辉煌!

活动前,领导嘉宾们参观了“两路”精神育人园。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叶勇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