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世界第一高桥建设中的“重庆智慧” 从选线勘察到总设计,重庆交通大学多名校友全程参与

今年9月28日通车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凭借625米的垂直高度和1420米的主跨度,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
作为一项世界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其中就有许多重庆交通大学校友的身影。日前,记者来到大桥现场,听杨健、叶洪平、陈竹三位建设者讲述和这座大桥的故事。
破解世界级难题
历时3年8个月,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终让钢铁长虹横跨“地球裂缝”之上。
为什么要修这座桥?作为花江峡谷大桥总设计师,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桥梁专业校友杨健说:“应不应该建,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过去,从贵州安顺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车程要2个多小时,大桥建成后,2分钟就能直达。
峡谷强风、复杂地质是建造这座大桥遇到的世界级难题。杨健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峡谷风力高达13级,钢梁在高空剧烈晃动,施工过程犹如“刀尖上跳舞”。
杨健牵头组织重大技术方案评审,严格把控设计的科学性与结构安全,确保大桥在“高、大、难、新”挑战中稳步推进。“我们创新引入激光雷达风控系统,实时监测风速与风向,确保施工安全。”杨健主导的智能缆吊系统和高强钢丝技术,使大桥在抗风设计上实现重大突破,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贡献宝贵的“中国方案”。
早在设计、建造之初,这座大桥就注定超越“桥梁”的传统定义——不仅要打破山河阻隔,更要成为一座能留住游客脚步、承载多元体验的旅游目的地。
杨健团队将桥旅融合理念贯穿花江峡谷的大桥设计,提出“以桥为目的地、以桥为文化、以桥为场景”的融合模式,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涵盖酒店、观光服务楼等,打造成国内首个“桥梁观光+运动体验+旅游服务”融合综合体。
2000多张图纸绘就桥梁美学
“从一张白纸慢慢变成眼前矗立的大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桥梁专业校友叶洪平是大桥的桥梁设计负责人。
如何将大桥结构之美、力量之美与周边的自然之美和谐融合?叶洪平负责的桥梁结构设计,在“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挑战中展现出极致匠心,他和团队用2000多张图纸实现了创意和构想。
花江峡谷大桥桥塔以受力合理的“门”型结构为基础,将峡谷岩层地貌融入设计,以竖向线条构筑刚直、层叠的构造,呈现出简洁而现代的美学风格。
“我们通过风洞试验、数字仿真技术研究,主梁首次采用‘中央上稳定板+上下水平稳定板’的气动措施,既节约造价,又可作为桥旅融合空中竞速跑道。”叶洪平讲述着设计中的巧思。
他们创新采用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使索股强度提升30%,同时植入智慧缆索,实时监测桥梁的应力、温度和振动数据,提前预警潜在风险。
叶洪平说,我们建造的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文化纽带。
喀斯特地貌中精准选址
花江峡谷大桥路线总体负责人陈竹是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道路专业校友。他介绍,花江峡谷呈东西向,和六安高速呈十字形交叉。峡谷长度达到80公里,无法绕避。选线时,首先是避开不良地质体,同时峡谷两侧是崇山峻岭,还不得不考虑隧道的因素。
如果想控制桥梁的高度和跨径,最好方式是整体下压大桥设计标高。只要标高往下降,桥梁高度自然就降了。但标高压得越低,埋入山体的段落就会越长。虽然桥梁规模变小,但是隧道投资增加。相对大规模隧道加相对小规模桥梁,还是相对小规模隧道加相对大规模桥梁,两个方案之中,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第一稿的轴线范围位于现有轴线的上游,要穿越水库,涉及矿产资源压覆等,隧道的投资比目前方案更大。最终经过讨论,选择了现行方案。
花江峡谷两岸峰峦蜿蜒、山崖耸峙,在勘测时,陈竹和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测技术减少植被破坏,同时创新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协调发展,并且成功避开地质灾害点。
“校友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生动实践,将激励更多工程人才投身国家建设。”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表示,办学70多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各层次人才20余万名,四成以上毕业生面向交通工程一线就业。
重庆日报:https://m.cqrb.cn/paper/cqrb/202511/02/content_507732.html
华龙网:桥见中国智造!重庆交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贵州实地研学记

花江峡谷大桥。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第1眼TV-华龙网讯(郭晓彤)
金秋十月,黔贵大地层林尽染。在花江峡谷大桥游客中心,慕名而来的游客摩肩接踵,大家举着手机定格“世界第一高桥”横跨峡谷的雄姿,赞叹声与快门声交织成热闹的图景。此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成员们也走进这片热闹之中,一场以“桥梁”为媒、以实践为课的特殊学习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花江峡谷大桥。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高桥话创新
在超级工程里悟实干初心
10月23日,中心组一行抵达花江峡谷大桥。这座大桥建成后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其“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技术挑战与宏伟气势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贵州交投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贵州桥梁集团总经理田景贵、贵州交通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健、贵州桥梁集团副总工程师刘豪等校友陪同参观并详细介绍。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调研时与贵州交投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等校友交流。实习生 胡耀丹摄
刘豪感慨地说:“见到各位老师特别亲切!宫辉书记之前跟我们交流时说,只要突破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再难的坎都能迈过去。这话我们深以为然——咱们这座桥的卓越工程师团队里,超过一半都是重庆交大的校友!”
顺着大家好奇的目光,刘豪指着桥梁外侧的防护层解释:“一开始琢磨消防问题,我们找了好多行业专家,最后竟是纺织业给了灵感——把石头高温烧成液体,拉成丝做成防火布料,裹在桥梁上既轻便又耐火。”
他又掏出手机展示测绘数据:“定位的时候更有意思,北斗卫星全程参与,还得靠计算机专业的同事做算法优化,真是‘隔行不隔山’。”
说着,他望向人头攒动的游客中心:“现在大家看到的‘桥旅融合’,也是跟着‘国家大政策’走的‘民生小规划’。以前建桥只想着‘通’,现在还得考虑‘美’和‘用’,让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还能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网红打卡地’,让大桥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引擎,这也是‘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实践。”

花江峡谷大桥。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听着校友的动情分享,中心组成员们沿着步道深入考察,从抗风抗震的特殊钢混结构,到为保护峡谷生态采用的“空中架梁”工艺,每一处细节都让大家感受到交大人在重大工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花江峡谷大桥。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当天傍晚七点半,夜幕悄然降临,花江峡谷大桥突然亮起璀璨灯光。随着音乐节奏变换,红、蓝、金三色灯光在桥身流转,时而勾勒出大桥的雄伟轮廓,时而化作流动的光带横跨峡谷,八分钟的灯光秀将峡谷夜空装点得如梦似幻。“这就是我们土木人的浪漫!”刘豪笑着介绍。
中心组成员们驻足观赏,灯光映照下的大桥与白日的雄伟截然不同,多了几分灵动与诗意,也让大家对“工程育人”的内涵有了更鲜活地理解。

中心组调研坝陵河桥梁科技博物馆。郭晓彤摄
10月24日上午,中心组在坝陵河桥梁科技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成员们从观景平台远眺被誉为“山区桥梁典范”的坝陵河大桥,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了解大桥在选址、设计、施工中攻克的技术难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随后,大家深入参观了博物馆展厅,通过观摩珍贵的实物展品、精细的桥梁模型、翔实的图文史料以及体验沉浸式多媒体技术,系统回顾了世界桥梁的演进脉络,重点领略了贵州作为“高原桥梁博物馆”的建设奇迹与中国桥梁技术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巨大飞跃。

中心组调研坝陵河大桥。郭晓彤摄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在调研中指出,花江峡谷大桥、坝陵河大桥以及学校此前调研过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生动体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通过前沿科技与创新应用,推动产业升级;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通过打通地理屏障,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践行,在建设全周期贯彻绿色环保理念;也体现了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的集中彰显,展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磅礴伟力。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2025年第六次集体学习。郭晓彤摄
研学谋发展
在理论实践中绘强校蓝图
10月24日,重庆交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在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举行2025年第六次集体学习。本次学习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奋力谱写服务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的形式进行。校党委书记宫辉主持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部分二级单位负责人以及花江峡谷大桥建设单位校友代表参加学习。
会议首先集体传达学习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宫辉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时期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了“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明确了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作出了系列重大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引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宫辉强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校上下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科学谋划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将全会精神切实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郭晓彤摄
在交流研讨环节,宫辉首先作了题为《领悟“中国之治”实践伟力,谱写“交通强国”高校篇章》的重点发言。他结合前期调研花江峡谷大桥、坝陵河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切身感受,指出这些超级工程是关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集中展现了“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宫辉在发言中提出三点要求:一要领悟实践伟力,筑牢服务交通强国的思想根基。要深刻认识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是学校的时代责任,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展现交大担当。二要聚焦核心任务,激发学校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三进阶、四转型、八目标、二十阶段”本科生培养模式和“三个阶段、七种能力、十五环节”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水平科研能力,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三要强化实践牵引,彰显服务国家战略的交大作为。要加快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建设,提升对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能力,推动已成立的六个融合创新研究院聚焦国家需求产出重大成果。

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周银老师。郭晓彤摄
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周银老师结合自身参与的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实践,作了专题辅导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引领工程实践中展现的强大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分享了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科技攻关动力的深刻体会。

党委中心组成员张玉蓉。郭晓彤摄

党委中心组成员叶勇。郭晓彤摄
交流发言分为现场发言和书面发言。党委中心组成员张玉蓉、叶勇同志先后作现场发言。他们结合岗位职责和研究领域,分享了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并就文旅融合服务重大战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等谈了思考与建议。徐向阳、何小兵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

校友杨健交流发言。郭晓彤摄

校友叶洪平交流发言。郭晓彤摄

校友陈竹交流发言。郭晓彤摄
贵州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主要成员、花江峡谷大桥总设计师、90级桥梁专业校友杨健,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桥梁设计分院院长、花江桥主要设计师、07级桥梁专业校友叶洪平,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一分院院长、花江峡谷大桥选线勘察负责人、07级道路专业校友陈竹三位校友,结合参与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的实践体会作了交流发言。他们分享了在极端地形条件下攻坚克难的技术创新经验,勉励在校师生传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扎根工程一线,勇担时代使命。
宫辉在总结讲话中提出三点意见:一要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学习重点。要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二要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要将第一至第五卷作为整体系统学,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学,采取多种形式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三要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谋划“十五五”规划、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双一流”创建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动力,为教育强国、交通强国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此次集体学习将理论课堂搬到重大工程现场,以实践案例深化理论认识,形式新颖、成效显著。通过调研学习,中心组成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更加坚定了将学校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下进行战略布局的决心。大家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一次生动的实践启迪,为学校在新起点上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加速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升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凝聚了思想共识、明确了行动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华龙网: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434305969287421952/web/content_1434305969287421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