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清晨,重庆交通大学第三十四期青年学者学术前沿交流会在南岸校区明德楼2919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宫辉,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建庭,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均出席会议。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青年学者张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风工程中心主任姜言分别作专题报告,分享了具身智能领域和山区桥梁抗风的最新进展和学术成果。

会上,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青年学者张淋围绕“基于预训练大模型的机器人开放环境感知技术”展开交流。她系统梳理了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的演进脉络,指出VLA通过融合大语言模型、视觉语言模型与模仿学习,已在封闭环境导航、机械臂操控等任务中取得突破,但在开放环境泛化、时空推理与可信决策方面仍存瓶颈。张淋展示团队在室内外导航避障模组、船舶水岸线识别及VLA机械臂部署中的阶段性成果,提出以“仿真预训练—可解释性—鲁棒性验证”为主线,构建跨模态连接器,打造无人船与水下机器人通用感知-规划-控制框架。下一步,她将联合西交利物浦大学、哈工大等单位共建共享仪器与数据,深化数据-机理协同驱动的高温、高湿、高盐复杂水域模型研究,并推进城市安全监测等民用场景落地,目标建成业界标杆的无人装备技术团队,支撑学院博士点建设与智能航运前沿探索。

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学者姜言聚焦“山地复杂风场下柔性结构风载特性及风振响应”,系统介绍了山区大跨桥梁抗风研究进展。他首创物理-数据联合平均风预测模型,提出脉动风演化谱与时变相干函数,实现山区风场高保真随机模拟;构建三维气动导纳闭合解,揭示紊流三维效应,建立瞬态风荷载数学模型;开创非平稳抖振响应精细化分析框架,提出非高斯极值评估方法,精度提升超20%。姜言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3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未来,他将建成国内首个山区主/被动一体化风洞实验室,力争产出高水平论文10篇以上、发明专利10项,培养研究生15名,冲击青年长江学者,为“桥都”抗风安全提供硬核支撑。
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围绕智能系统可信性验证、山区风场数据获取难度大等共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针对跨学科技术融合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

宫辉书记强调,青年学者们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深刻理解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迫切要求,聚焦行业前沿领域,精准定位研究方向;要积极组建跨机构、跨领域的联合研究团队,整合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将科研攻关中的突破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使前沿知识无缝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中,使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之间构建起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双向奔赴,产出大成果、培育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