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至31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承办,中国三星独家公益支持,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公益合作支持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安徽合肥举行。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赵藤老师指导的《沧海霸卫——仿生鲸鲨鳃耙蝠鲼型海面油污清除装置》(团队成员:严凯新、邬丝楠、张哲玮,李永翔),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新突破。
本次大赛经历初赛、市级复赛、市级决赛,共有来自5000余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学约8.2万支团队、17.7万学生参与,最终共推选540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我校作品以重庆市第一名的成绩入围总决赛。该作品单机3小时清除85%浮油,较传统围油栏效率提升30%以上,较传统除油方式降低69.1%运维成本,兼具经济性与生态价值。面对油污识别精度低、装置流体结构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团队成员采用“模块化拆解+并行调试”策略,与时间赛跑,攻克算法漏洞、机械传动等难题,使得这场技术突围战不仅锤炼了团队实战能力,更彰显了跨学科协作的攻坚价值,其创新设计不仅获评委及众多参赛选手的强烈,还吸引了《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
大赛不仅为青年学子搭建了科技创新的实践舞台,更通过跨学科协作锤炼了团队的实战能力。回顾备赛历程,队长严凯新深有感触:“那些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参数的日夜,那些为解决流体结构问题而激烈讨论的场景,都成为了我们最宝贵的成长印记。正是这种‘模块化拆解+并行调试'的协作模式,让我们成功攻克了油污识别精度提升等技术难关。”科技创新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团队协作的智慧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种将智能算法与环保装备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验证了团队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跨学科协作的独特价值。
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科创-产业”联动培养模式,依托全国舰船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全链条育人体系。未来还将重点培育智能海洋装备、生态修复技术等方向,通过赛事驱动、项目孵化等方式,培养兼具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海洋强国建设持续贡献“交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