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刻体悟“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7月16日,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郑丹带队专程赴西藏军区开展专题学习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参观了承载厚重革命历史的西藏军区军史馆,并与常年驻守雪域高原、传承红色基因的西藏军区某旅官兵进行深入座谈,旨在共同探索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新人培育的创新路径,引导广大师生和官兵将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实践动力。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任海涛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专家学者随行。
16日下午,郑丹一行重点参观了西藏军区军史馆。该馆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系统全景式展现了西藏军区自1950年以来在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保卫西藏、发展西藏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历程与卓越功勋。馆内万余件珍贵文物史料,生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随行成员通过认真聆听讲解、观看历史影像,深刻感悟了驻藏部队官兵听党指挥、扎根边疆、牺牲奉献的崇高品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洗礼。
随后,郑丹一行前往西藏军区某旅走访。在部队领导陪同下,郑丹首先参观了该旅史料文物室,详细了解了该部自其前身——1950年组建的汽车团以来,在极端恶劣自然条件下,长期承担战略物资运输、边防支援保障等急难险重任务的光辉历史和过硬作风。
参观结束后,双方共同为“育人共建基地”揭牌,标志着双方在红色基因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西藏军区某旅领导详细介绍了部队的职责使命、光荣传统和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中的奋斗实践。重庆交通大学的四位教师代表围绕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这一核心,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交流发言:他们结合校友在边疆交通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生动实践与感人事迹,探讨了讲好伟大精神故事的创新传播路径;立足学术前沿,分享了深化“两路”精神理论体系研究的最新思考;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汇报了将伟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这些发言旨在推动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更好滋养时代新人。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郑丹在发言中系统阐述了对“两路”精神核心内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与时代诠释,并介绍了该校在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理论阐释。他表示,此次学习交流是深化理解、汲取力量的宝贵机会,并诚挚邀请西藏军区某旅官兵在方便之时访问重庆交通大学,亲临该校精心打造的“两路”精神育人园参观指导,感受高校在弘扬伟大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郑丹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将传承弘扬“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与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师生和官兵把精神伟力转化为报国之行、创新之志、实干之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座谈会后,郑丹一行实地参观了西藏军区某旅的农副业生产温室大棚,听取了被国防部授予“西藏高原钢铁运输班”荣誉称号的“钢二班”战斗集体在极端环境下保障后勤、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介绍,并参观了记载着部队辉煌战绩和英模人物的荣誉墙,官兵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昂扬风貌,给学校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日上午,郑丹一行怀着崇敬之情,瞻仰了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这座镌刻着藏汉双语碑文的历史丰碑,深情诉说着上世纪50年代11万军民历时五载、在“世界屋脊”开天辟地修筑“天路”的壮阔史诗,3000余名英烈长眠于此。
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任海涛同志结合修筑公路的艰辛历程和感人故事,为全体成员讲授了一堂生动的主题党课。党课深刻阐释了“两路”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号召大家从中汲取信念的伟力、砥砺奋斗的锐气、涵养奉献的品格。纪念碑无声矗立,它所象征的伟大精神,深深感染并激励着每一位成员,为当日的学习交流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此外,学校一行还前往布达拉宫广场和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前,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师生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