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时政要闻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重庆交通大学未来土木科技研究院承办并参加第五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 校长赖远明参加并作特邀报告

日期:2025年05月16日 13:40 作者:未来土木科技研究院、土木工程学院 来源:未来土木科技研究院、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率:

2025年5月9日至11日,第五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主办,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会议以“智能冻土工程,绿色寒区环境”为主题,旨在对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相关基础理论,技术创新等前沿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广泛交流,服务“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生态文明、极地安全等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会议共组织了16场大会特邀报告,203个专题报告,86个研究生报告。重庆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院士工作办主任周元辅教授,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张学富教授,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副院长吴礼舟教授,未来土木科技研究院院长喻文兵教授、副院长韩风雷教授等21位师生代表学校参加了此次盛会。

会议期间,赖远明院士应邀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的碳排放效应与工程减碳策略”的特邀报告,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过程中青藏高原碳排放多年监测数据,从宏观到微观角度为大家讲解了前沿的减碳新技术和新举措,其新理念完全符合了生态文明,绿色冻土的主题,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张学富教授汇报了学校建设历史、重大科研成果、研究团队等相关情况,并代表重庆交通大学作为下届主办单位进行了会议交接。

韩风雷教授担任“寒区基础设计与环境相互作用” 专题分会场的主席,与参会同仁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周元辅教授作了题为《寒区隧道防冻研究》的会议报告,从寒区隧道设计理念及病害问题出发,深入分析了现有防冻技术的优缺点,做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思考,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在“寒区基础设施与环境相互作用”分会专题中,李宏伟、香承杰、孙兆辉老师分别做了题为《冻结砂岩力学行为的温度效应》、《抗冻吸湿凝胶非饱和冻土水汽迁移通量调控研究》、《太阳能制冷技术对冻土路基的热调控效果研究》的专题报告,在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抗冻吸湿凝胶水汽迁移,太阳能制冷路基技术方面阐述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冻土基础工程提供新的视角与技术路线。

在“寒区工程绿色韧性材料”分会专题中,王圣麟老师汇报了《低碳固化材料改善寒区路基长期稳定性研究》,讲述了低碳材料调控极端环境基础长期稳定性的关键技术,其成果将提升基础设施智慧化建造和管理水平。

在“人工冻结新理论与新技术”分会专题中,刘欣老师以《渗流地层地铁联络通道冻结壁形成机制及环境扰动效应》为题,介绍了渗流对冻结壁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冻结管布置优化方法,有效丰富了人工冻结理论及技术体系。

在“冻土变化及寒区灾害与水文效应”分会专题中,曾韬睿老师围绕《暖湿背景下青藏高原盐湖地区交通廊道沉降灾害风险评估》题目进行了学术交流,构建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沉降风险评估框架,开展了新藏廊道多年冻土区冻融灾害空间预测,为寒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寒区重大工程实践”分会专题中,张振宇、邱凯驰老师分别做了题为《青藏铁路碎石护坡结构劣化机制及补强技术研究》、《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房屋桩基础热力稳定性研究》的学术报告,两位老师分别在青藏铁路、漠河市住宅建筑进行了多年的数据监测,为我国青藏高原、泛北极地区工程建设提供新视野。

在研究生专题报告会场中,刘宗韩博士做了《水-盐-冻环境下寒区隧道保温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劣化规律研究》的报告,提出了考虑多因子的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计算方法,并获得了优秀研究生报告奖。

本次论坛的承办与参与有效提升了我校在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领域的学术影响,并向全国冻土工程领域学者展现了我校师生的科研实力和学术风采,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我校高质量建设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