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片: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由重庆市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于1951年创建的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60年,组建重庆交通学院,2006年,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目前设有19个学院(部),开办64个普通本科专业,有13个国家一流专业,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
▲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川藏公路因沿途险峻绝美的风光让人们心向往之,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学校便因川藏公路而生,它的修筑史是老一辈重庆交大人的奋斗史、创业史,也是一代代重庆交大人的使命与担当!”前不久,在重庆交通大学科学城校区,校长唐伯明为6000余名新生上了“开学第一课”。
为什么要给新生讲办学历史和渊源?在新时代,交大如何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近日,唐伯明接受了重庆日报的专访。
培养什么样人?
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担任重要课程的教学,要有独立的科研能力
重庆日报:每年开学,在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上,您都会给他们讲述重庆交通大学发展历史?
唐伯明:是的。我坚持给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已经10多年了,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作为交大人肩负的责任。1951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为建设川藏公路,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重庆设立西南交通专科学校,她就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
重庆交大的首任校长穰明德是川藏公路筑路司令部的政委,在他的带领下,修建成了目前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公路——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的318国道。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弘扬“两路”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助推西藏发展。其中,甘做“铺路石”的精神就是学校的文脉所在。
重庆日报:今年是重庆交大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吧?
唐伯明:7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20余万毕业生,他们集中在交通领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超过60%。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间,学校每年投入人才引进专项经费5000万左右,依托3个国家级平台和4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虹吸效应”,汇集了李应红、王光谦、杜彦良等30余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院士、专家领衔的团队,每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在100名左右。
重庆日报:提到“高层次人才”,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人算是“高层次人才”?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
唐伯明:我个人认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担任重要课程的教学,要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例如邀请工程界的校友、大师走进校园,比如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讲中国的工程创新实践;设立创新工厂、创新创业园区等,给大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和实践,启发创新思维。我们还以研究生为主体,跨学科、跨专业组织了一个“无止桥”社会实践团队。从2009年至今,学生在云贵川的山区修建人行小桥17座,不仅锻炼实践能力,还让大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
如何培养?
“交通+艺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重庆日报: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积极探索“交通+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唐伯明:我们尝试开展“交通+艺术”教学探索已10来年。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层出不穷,设计师必须与时俱进。“交通+艺术”是中国现在交通行业及公路、桥梁建设等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不可缺失的方向之一。它不是做简单加减法,而是二者融为一体,因此既懂交通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必然需求。
倡导“交通+艺术”,就是让未来的工程师对美的需求成为自发的修养和品质,让重大工程成为经典,成为品牌。可喜的是,在最近两届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中,我们的学生连续两次获得一等奖,这些作品都非常有美学意蕴。
重庆日报:学校“十四五”的规划是怎样的?
唐伯明:“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聚焦重点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团队2-3个,建设省部级创新团队25个。
着力实施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1231”行动计划,即建设1个“大交通科学园”;持续提升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的创新能级和水平;做好面向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综合交通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凝练攻坚重大科研项目等3个领域的服务;建设集大型试验场、研究基地、检测基地、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一体融合的1个山区综合智能交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努力在国家、地方经济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
同时,学校将围绕智能建造、智慧交通、生态环保3个重点领域,实施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培育计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
如何转化科技成果?
聚焦大工程,发挥国家级平台创新引领优势
重庆日报:去年,学校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成,这对学校有着怎样的影响?
唐伯明:聚焦大工程,发挥国家级平台创新引领作用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周建庭教授领衔进行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桥梁结构环境和隧道工程试验平台,在大跨拱桥、特长隧道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实验室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0项。
特别是2019年,该实验室牵头完成的“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桥梁内在病害精准、量化、无损检测的技术引领,在10余省市的36座大跨桥梁和1359座中小跨径桥梁上得到成功应用。
此外,我们的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做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三峡水运新通道关键技术研究,学校还参与了川藏铁路建设中特大桥的科技攻关。近年来,学校已先后与校外合作单位共建30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成果60%以上直接服务工程实践。
记者手记:
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路”和“桥”
李星婷
3年前,记者曾经前往珠海,采访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重庆建设者。它的总设计师是重庆交大1978级校友孟凡超。
不仅如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建设、沉管制造、吊塔安装等多个重要环节,都有重庆交大的校友参与的身影。比如,港珠澳大桥长达6.7公里的海底隧道,由中交二航局重庆分公司建设团队承担沉管制造和安装任务,他们中很多人毕业于重庆交大,在距珠海上百公里的牛头岛上,一待就是七年。
“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不能局限于一流学科和专业的打造,更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注重培养他们的精气神和意志品质。
事实上,从该校建校至今,从新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到毕业前的“最后一课”,重庆交大“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精神以及“甘当路石、进无止境”的奋斗精神已成为交大毕业生的“标签”,在为学生上好专业课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路”和“桥”。这点尤为可贵。
https://wap.cqrb.cn/videoNews?classId=849&id=100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