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正文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创新与发展: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

日期:2019年10月28日 13:06 作者:人文学院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率:

10月26日上午,首届“创新与发展: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明德楼408会议室举行,旨在推动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发展,促进汉语国际推广,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会议由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语言学会主办,科技处、人文学院和教育部贝宁研究中心承办;人文学院院长张玉蓉主持开幕式。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尚毅代表学校致辞,简介了学校发展历程,特别介绍了学校在深化开放办学、汉语国际教育、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通过国内外专家的学习研讨和交流互鉴,促进专门用途汉语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的发展,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努力和贡献。重庆市语言学会会长谭代龙致辞表示,学会一直致力于汉语言文字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注重加强与市内外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语言协会的联系交流,希望与会专家共同为汉语国际教育建言献策,推动该学科学术的高水平发展。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重庆海外引智专家白乐桑作了题为《汉语二语教材与汉语教学论之间的镜子效应探讨》的学术报告。白乐桑从研究汉语第二语言教育史和教材史的意义出发,回顾了法国的汉语言教育背景,分析其历史渊源,列举了世界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主要的汉语教材。白乐桑还结合自己的著述经验,创造性地总结了“字量少”“高频字”“先使形容词出现”等8个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编写的规律,提出了“从教育学角度看,汉语是二元性”等创新观点。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孙宜学教授作了题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的报告。孙宜学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跨文化合作里,工程师们是否想到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交际问题?”作引,介绍了当下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背景,分析了高校急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高素质人才的现状。孙宜学表示,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实现跨国有效传播,建构中华优秀文化国际理论体系是基础;体制管理层面,要实现培养计划和动态调整机制的统一,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自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的重要路径。孙宜学以“包子”和“披萨”对中西文化做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并提出了“包子”与“披萨”同桌的策略。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王辉教授作了题为《高校专门用途汉语专业开设情况调查研究》的调研报告。王辉基于汉语国际教育全国课程开设的调查数据与分析,辨析了专门用途汉语的学科、内涵等概念;对全国61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的高校进行分析和对比后,提出“华东等沿海较发达地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较集中”的结论;开设种类方面,专业多为汉语言加用途方向,新兴研究方向应运而生,特色方向因地制宜;课程设置方面,展示了北京语言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了天津理工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专业培养模式。针对现存问题,王辉提出了“做好高校CSP专业的建设规划、加大CSP专业的开设种类”等建议。

 

据悉,来自法国、越南、新加坡高校及国内兄弟院校的70余名专家应邀参会,并在同日下午的研讨会上作了学术论文摘要发言与现场交流。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